重要讲话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届大会 >> 杭州 2007 >> 重要讲话 >> 正文

2007首届论坛重要讲话-德国总领事馆文化领事舒艾沛女士致辞

发表时间:2007-09-24

原文翻译:


尊敬的女士们、先生们:

很高兴今天能有机会出席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德论坛。对于我和在中国的德国人来说,这是近来德中合作加强、循序渐进而充满自信地进入越来越多生活领域的诸多标志之一。

德中两国以往已经有了很多共同成就,我们确信也有能力共同应对今后的挑战。

德国的经济成就归功于活力和创造精神。而中国近年来也经历了经济领域的转型。中国的自我定位变了,不再仅仅是生产国,而且也要成为创新的国度。

在这一进程中,对于我们两国来说越来越重要的是人力资源的适当培训和进修。只有我们在各自的科研教育基地创造了良好条件,才能确保将来也有我们两国经济所需要的专业人才。

这种情况为我们两国高校带来的既有机遇也有挑战。我们必须面对存在的问题并寻找最佳解决方案。因此高等教育领域的合作对于双方合作的分量会越来越重。

浙江科技学院和德国的成功合作由来已久。学院和汉诺威应用技术大学的合作已有二十年历史,不久前学院还和不伦瑞克—沃尔芬比特尔应用技术大学开始合作。双方多年前就开始派遣科研人员和教师去对方学校交流。几年前启动的“2+3”中德联合培养本科生项目为中国大学生提供了获得德中两国双学位、更好地应对国际性越来越强的劳务市场挑战的机会。

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这个概念还不太熟悉的中国,和德国的应用技术大学合作意味着找到了久经考验的合作伙伴。从1960年开始,应用技术大学就是德国高等教育领域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们有专门的教学要求,提供的正是学术性高校不提供的东西。因此它们对传统高校并不构成威胁,而是极大丰富高等教育、使之多元化的补充。

应用技术大学学业和综合大学的学业具有“同等价值、不同性质”,优势在于接近企业、切合实际、结构紧凑、师生关系紧密。从一开始就强调学以致用、贴近现实。

在中国,“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是为了满足民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和市场对实干型高素质专业人才的需求而发展起来的一个新模式。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前作为“中国特色的德国模式”在浙江科技学院实施。在有针对性地利用德方合作伙伴的经验和知识的同时,学院在短时间内完成了成功的革新。

向德国伙伴学习无疑让中国受益匪浅。但中国并不就此满足,前几周举行的中德会谈中反复强调,中国决心自行设计创新,开发新技术、制定新方案。这样,将来中国自己也能强有力地推动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进一步发展,自行设计教学计划,更好地满足中国不断变化的现代劳务市场的需求。

也许不久后的将来,中国就不再仅仅向德国体系学习,中国的新思路就将为德国的应用技术大学带来生气。

谢谢大家!